• 学校主页|
  • 学院主页
师资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师资信息 >> 正文

黄蕙芬教授二三事

2022-09-10 点击:[]

黄蕙芬教授简历


1946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1951年到大连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任教

1954年起任大连医学院、遵义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

1969年到遵义

1978年任正教授

任辽宁省第三、六、七届及贵州省第五届省人民代表

198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出生日期:1923年7月7日

去世日期:1998年2月23日,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在美国纽约州Syracuse

黄蕙芬,女,1923.7.7—1998.2.23,上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46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1951年到大连医学院 寄生虫学教研室任教担任过首批全国寄生虫学师资培训班教师,1954年起任大连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1969年,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建立遵义医学院,黄蕙芬教授任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1984年调回复办后的大连医学院,仍任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黄蕙芬教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任辽宁省第三、六、七届及贵州省第五届省人民代表,198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学术造诣很高,在全国寄生虫学界知名度很高。带领教研室全体人员奋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第一个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并为全国数十个教学和科研单位提供了教学和科研的标本,因此获得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优秀先进集体奖和贵州省科技大会优秀先进集体奖。在建立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基础上,黄蕙芬教授带领大家开展马来丝虫成虫及各期幼虫的体外培养及冷冻保存的科学研究,取得很好的成绩。1984年,赴日本参加国际蠕虫病防治大会,并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发表论文数十篇,任大型综合性高级参考书《人体寄生虫学》第一、第二版副主编,任全国丝虫病防治科技技术指导组专家,并在全国多个寄生虫学培训班讲课。

黄蕙芬教授在丝虫病研究工作中的贡献

1923年7月7日生

1946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1951年到大连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任教

1954年起任大连医学院、遵义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

1978年先后任遵义医学院和大连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授

黄蕙芬教授从1971年开始从事丝虫生物学的研究,于1974年采用腹腔接种方式,建立了周期型马来丝虫(贵州株)—长爪沙鼠动物模型人工感染,并于1975年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在1976年又在国内首次成功地采用皮下接种法建立周期型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该动物模型建立后,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应用,接受了全国多个医学院校、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单位等派出人员的学习进修,为全国丝虫病的防治研究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之后,黄蕙芬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对长爪沙鼠体内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周期性、季节周期性推动和微丝蚴的寿命进行观察(论文发表:中华内科杂志,1978,17:315;动物学报,1983,29:180;动物学报,1984,30:63)。

从1981年开始,转入到丝虫体外培养和冻存方面的研究,观察了成虫体外培养及释出虫卵和微丝蚴情况(动物学报,1983,29:185),微丝蚴低温保存及其后在中华按蚊发育情况(动物学报,1986,32:383),并研究了感染期幼虫在体外培养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遵义医学院学报,1986,9(32):1;遵义医学院学报,1986,9(4):1;动物学报,1989,35:104:动物学报。1989,35:182);微丝蚴和成虫的低温保存(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9,5(3):16: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2,5:198)。

从1984年开始,黄蕙芬教授观察到我国不同地区的马来丝虫和马来丝虫对人体的致病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在提出是否存在种下地理株的问题同时,也在这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特别是利用自己建立动物模型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我国周期型马来丝虫的虫库建立工作。到1987年成功地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我国各个地区的周期型马来丝虫保存于长爪沙鼠体内,马来丝虫虫种包括:贵州株、四川株、广西株、福建株、江西株、安徽株等。目前这些虫株已列入中国动物资源库的相关研究项目中。

徐大刚教授回忆中的黄老师

我的恩师黄蕙芬教授二三事

一、不畏艰难,深入疫区

黄教授在查阅大量资料,于1970年确定要建周期性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之后,就带领全室同志深入至贵州省黔南地区的独山县下世区寻找微丝蚴血症阳性病人。其中最为难苦的是每晚9:00以后采集当地群众的血样,黄教授与大家一起一手拿着探路的木棍,另一手拿着电筒,肩背采血包,摸黑爬过一个个山坡走村串寨,既要克服山路高低不平,又要防止出人意外地狗急狂叫。有时半夜一时回不了驻地,又不想打拢当地群众,黄教授曾在放置牛草的简屋里休息过,也因口太渴饮用过村边的井水;有时半夜回来简单洗漱、短暂休息后忍着饥饿又进入工作,由于当地习惯是一日两餐,要到上午十点才能吃上一天的第一餐,到吃饭时间已饿的心慌。在这种艰难条件下,黄教授一直坚持工作,直到找到理想的虫源为止。也正是黄教授这样一种的无言的教诲,使全室同志在当时不正常的政治环境条件下,顺利在全国首先建立“周期性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为我国丝虫病防治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珍惜机会,同行受益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中山大学江静波教授负责,在广州市召开了一次中外寄生虫学专家的学术交流会,由于当时外语人才缺乏,由普通的翻译人员为外国专家的讲授内容进行翻译时,出现严重的翻译错误或不顺,许多同行也无法理解其中内容。在“文化大革命”才结束没几年,国内同行迫切希望通过与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以提升国内寄生虫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好不容易有这样一次学术交流,由于专业翻译人员缺乏,“夹生饭”的翻译效果,使当时与会的国内同行有些失望。在第一场交流会的休息期间,黄教授与国外学者流利的英语交流,博得了外国专家和国内同行的欣赏,在国家专家深情激情和国内同行的支持下,由黄教授担当了第二场以后的中外学术交流的同步翻译,使学术交流会的效果明显提高,黄教授高超的翻译效果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一片赞誉。

三、双语教学,大医先行

南迁遵义后的大连医学院(改名遵义医学院),1978年又在大连市复办,由于教师缺乏由当时遵义医学院派出部分教师支援大医复办。1981年黄教授带着遵义医学院的支持和自身的满腔热情再次走上大连医学院的讲台,由于黄教授的教学水平深得大医师生欢迎,教务处要求黄教授作一次全校性的公开示范教学课。示范教学课那天,黄教授讲解的内容是“疟原虫”,只见阶梯教室内坐得满是师生,两边的走廊也是加座。她采用的是中英文双语、有条不紊地讲解,语调温和,重点突出,边讲边用彩笔画出疟原虫红内期各发育阶段虫体特征,疟原虫的生活史等,最后再融会贯通地进行比较性地小结。在当时的教学目标要求下,黄教授的这一堂课博得了全堂师生的热烈掌声。课后她又征求大家意见,并指出大连是一个与国外有较长时间联系的城市,大连医学院的师生应该培养自身较好语言功底的,为将来对外交流打下基础。这是1981年我国才恢复高考没有几年,黄教授已在大连医学院开展双语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为提高大连医学院的教学水平功不可抹。

四、细心观察,悉数介绍

1984年,黄教授代表中国去赴日本参加国际蠕虫病防治大会,并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当时国内学术界出国访问的人数并不多,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各个方面发展都远远落后国外,黄教授利用访日期间细心观察日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性,回国后她分别在遵义医学院和大连医学院给全院教师做了访日心得,使她感受较深的是日本先进的科学发展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高速铁路的概念、地铁及磁卡的效果、磁卡电话的使用、计算机的应用等,当时感到非常生疏和好奇的生活方面的科技性概念,都是由黄教授介绍给两个学校的师生。在介绍过程中,她又不断勉励大家要加快科学研究,尽快改变我国落后面貌,否则,落后使要遭“打”的,一场访日心得的介绍会上,不时体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加快发展我国科学研究水平的责任性和紧迫感。

上一条:李萨丽 下一条:刘美辰

关闭